未成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中心简介  专家介绍  新闻动态  心理导航  学术园地  心理电影  网络咨询  心苑杂谈  联系我们 
  中心简介
  三门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是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由市政府搭建平台,市文明办牵头,依托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社会有效资源而建立的为全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中心宗旨:加强未成...
  专家介绍
郅利聪简介
郅利聪,心理学硕士,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级沙盘治疗师。现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 三门峡市未成年人心... [详细]
  友情链接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导航
当前位置: 首页>>心理导航>>正文
 
世界精神卫生日,为自己和他人,你需要知道这些→
2023-10-11 08:17 丁闽江  福建中医药大学心理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3年10月10日   世界精神卫生日


图片


图片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发育障碍疾病的认识,普及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日前,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确定今年全国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呼吁我们将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投入到心理健康领域。

图片


图片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误解


图片




误解一

在大多数大学生眼中,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是给心理疾病患者看病的地方,一旦寻求了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帮助,就说明自己有“精神病”。就会担心受到周围同学、老师及家长对其负面的态度和看法,被贴上其不安全、性格缺陷、情感控制能力差等标签。最明显的是我们邀约学生来心理中心参加活动,他们会说“我又没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帮助心理问题学生做咨询,更多是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让同学们过得更幸福、更有效率,能够更好面对困难和挫折。

误解二

大学生们对心理疾病患者存有自动化的负面评价和情感反应。一方面对其它心理问题患者存在偏见,认为他们是危险的,不愿意过多地与他们接触,甚至断绝来往;另一方面,大家普遍担心自己的心理问题被周围的朋友、同学、家人,甚至陌生人所知晓,因为这会引起别人的偏见、怜悯和嘲弄。比如:很多同学对宿舍某个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有偏见,不愿意与之交往;不愿意让宿舍的同学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戴着面具生活。

误解三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有心理困惑后都不愿意去找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他们普遍认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在咨询时就是普通老师说教的过程,并不能理解他们的困扰和疑惑,所以每当询问学生是否需要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干预时,部分同学出于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误解是不会主动选择去求助的。我做过一个调查,大学生有心理困惑后第一时间寻求帮助的对象,身边的朋友占72%,咨询师占3%,家长占15%,辅导员占1%,其他占9%。这样的调查数据让我感到非常震惊。

误解四

我们很多大学生的父母亲对心理疾病也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认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仅仅只是心情不好,不需要看医生,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心理疾病,也不愿意让自己亲朋好友及学校老师知道孩子有心理问题,甚至孩子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仍然不愿意带孩子到医院去做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另外,有些孩子被诊断为心理疾病后不配合用药,尤其是父母不让孩子用药,随意减药、停药,导致严重后果。

误解五

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存在误解。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很多大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概念理解是不清晰的。他们大多都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治疗,其实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老师,其主要工作范围是为心理正常同学及遇到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发展性咨询和健康性心理咨询。例如,涉及到高校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职业选择问题、求学问题、恋爱、家庭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学校心理中心的心理咨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与发展的咨询模式,重视咨询效果的教育性、支持性、指导性,涉及的意识程度一般较浅,基本在意识层面。主要通过谈话来解决问题。而心理治疗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做的事情,面对的是心理异常的患者,主要通过药物来治疗。所以,有时候很多家长和大学生都不理解为什么学校有免费的心理咨询,非得要我去精神专科医院。

误解六

对心理咨询存在“咨询恐惧”。在现实世界中,学生会因为对未知的咨询产生恐惧而导致在选择治疗时产生犹豫和怯懦的心理。大学生因为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原则、过程、方法,会产生一些担心,害怕被卷入治疗模式中,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担心曾经的创伤被再次提及,担心心理咨询根本没有作用。

误解七

有不少大学生,因为对心理疾病的污名化和病耻感,就对自身的心理疾病不重视,就会拖了很长时间才寻求帮助,等来进行心理治疗时已经相当严重了。这种现象还比较多见,直接影响了咨询和治疗效果。

误解八

还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咨询师替我解决问题,认为心理咨询师是万能的,一定能找到好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其实,心理咨询产生效果的根本动力在于自身的改变及行动,心理咨询师只是协助你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如果咨询师的想法和建议你不认同,更不愿意采取行动,那心理咨询是不会产生效果的。

误解九

还有不少学校的老师也对心理咨询有误解,有些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过得那么好,哪里来的心理问题,就是矫情,不要管他;有的还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根本不需要心理咨询;有的学工管理教师把全部希望寄托给心理老师,认为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就是你心理老师需要解决的,干嘛要去医院治疗。

误解十

当然,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关注,也有不少大学生过分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常常一些很正常的情绪表现就过分夸大症状,担心会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经常上网查询各种相关信息,导致误判,也因此产生强烈的暗示,越是暗示,问题就越重。

误解十一

还有更无知的,一名学生已有非常明显的精神疾病症状表现,周围人都能看得出来,可是孩子的父母不认同,不愿意带孩子去看精神科医生,坚持认为是因为孩子遇到了“神附体”,把神供养好了孩子就没事了,怎么说也说不通,就是不愿意带孩子去医院评估诊断。

图片

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心理疾病


图片




这里我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心理健康素养十条给大家普及下。希望对大家正确认识心理疾病会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所以我们都要重视心理健康,知道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当前的社会现象是,很多人不愿意主动求助,认为去见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就代表自己有精神心理疾病;认为病情严重才有必要就诊;认为寻求他人帮助就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担心周围的人对自己的看法等。其实求助于专业人员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严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较健康的人更能够积极求助,他们更勇于面对问题、主动做出改变、对未来有更乐观的态度。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失眠严重、兴趣减退或者丧失、精力缺乏、有悲观厌世的感觉、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持续两周以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减轻,有可能患上抑郁症。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工作效率下降、无法正常生活,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惊恐障碍。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的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及时治疗有助于降低自杀风险,预防复发。

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种类繁多,药物在用量、适用范围与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点,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及其他危害。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现和程度因人而异,应向医生沟通咨询,切不可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而拒绝必要的药物治疗。

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作为心理老师,我们都会要求学生动起来,通过运动来改善症状,获得更好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很多学生坚持不下来,甚至认为这没有作用。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运动的方式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动起来就会有作用。

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不愿意去治疗,不敢让身边的人知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被歧视。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新的压力。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我们都应该给心理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不歧视,不排斥,可以的话给予一些温暖的关怀。

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减压方式看起来当时能够舒缓心情,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减压方式。例如,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虽然当时可能带来心情的缓解,但是也会带来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适应的问题。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第一,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第二,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

改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态度。要把精神障碍当成普通疾病,理解坚持治疗,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性,相信精神疾病是可以治疗的。对于精神障碍患者而言,他们首先是害怕,怕周围的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歧视自己,而周围的人则怕患者危及自己。周围的异样眼光,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压力,阻碍了他们正常就医,回归社会,恢复社会功能。实际上,精神障碍(包括失眠、抑郁和焦虑障碍)其实就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这些病就像高血压、胃肠炎一样普通。它的病因大多来自于大脑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及外界的心理压力。要学会科学和正确认知精神疾病,按照精神科医生的要求安心治疗。

消除一些“误区”,真的很重要。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要掌握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看病真的不丢人,有心理困惑需要周围人的支持,大胆的告诉身边的亲人、朋友,大胆的去寻求帮助,接纳是康复的基础;很多心理疾病患者会因为病耻感拖了很长时间,等来进行心理治疗时已经相当严重了。如果能早点到相关心理卫生机构进行测评检查,对心理障碍的治疗就会更及时有效。所以,家属不要以“病耻感”来回避对患者的治疗,越早确诊和治疗,只会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越有利;有些病人肯来看病,却不肯吃药,以为和医生聊两句就能好。从专家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焦虑、抑郁、失眠,如果自己能调整过来,一般不会到医院来看病。如果自己不能调整,医生也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就让其精神障碍好转。所以只要患者症状达到一定的医学临床诊断标准,就应该按医学程序治疗。然而,客观现实是患者不愿意吃药,或吃一段时间就停药,从而造成病情加重或反复,用药的时间就得进一步延长,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要知道精神疾病用药都是要一段时间的,甚至长达几年;有的人吃精神药物,甚至只是安眠药,旁边的人看了就会说别吃,吃了会‘变傻’。其实,国内精神类的药物基本都是紧跟国际标准,其安全和疗效性都有相当高的保证,绝不可能导致吃药变傻这么严重的后果。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刚开始失眠、抑郁的人,把精神类药物当成毒药,生怕吃多了有问题,事实上,服用精神类药物原则上不会造成心、肝、肾等严重的损害,只是因人而异有些副作用而已。所以,一定记得,要按照精神科医生的医嘱来,这才是康复的关键。


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3982183609  邮编:472000 豫ICP备06007557号
版权所有 © 三门峡市未成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版权所有      地址:河南省三门峡市崤山西路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