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的心理问题不光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特别是疫情冲击之下,孩子、老师以及社会,都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焦虑、恐惧、愤怒……
我们曾经动用各种方法去改善、去治疗,效果甚微,逐渐出现“习得性无助感”,最后演变成“躺平”。但其实,我们一直忽视了人类天生的,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的、积极的天性。如何走出心理困境,特别是步入后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自我调节?彭凯平教授从三个方面答疑解惑。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彭凯平
人被困住,感到消沉的时候,如果发现有灯在闪,就会好奇地去摸灯,一旦发现有扇门可以打开,就能从绝望悲观的感觉中脱离出来,这正是因为我们有
内在的积极心理力量。
我们听到好消息,走路会虎虎生风,握手会坚定有力,甚至情不自禁想跳起来。心态积极的人,思路是发散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源源不断,也更愿意锻炼身体、和人交往,维护团队的团结;充满希望的人,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也比较主动积极,愿意畅想未来、谈论未来。

人一旦变得积极,不仅可以建构生理资源,还可以拓展心理资源,甚至会产生大量社会资源。
很多所谓的能力问题,大多也是心理、情绪产生了问题,因为所有心智活动,都要涉及到
大脑前额叶的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
,人一定是在积极的时候,能力才会提升。
当我们调节出这种内在的力量,就可以把以前没有的各种资源都创造出来,让我们从绝望悲观的感觉中脱离出来,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导出这种天性的力量并不困难,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积极蓬勃的人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激发积极力量需要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皮特森曾做过一个研究,在全世界38个工业化国家(包括中国),询问老百姓一个简单的问题:
在你心中,什么是美好生活的需要(What's good life in your mind)?
他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回答各不相同,且具有
民族特色
。比如,中国人认为“四代同堂,儿孙绕膝”是美好生活,但不是所有的民族文化都认为这样的
“天伦之乐”
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基督教文化里,孩子就是上帝的,是父母的过客,培养之后他就走了,是否回到自己身边不重要。
不过,克里斯托夫发现,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古代还是现代,
有4个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普适的——也就是人类的积极心理需要。

人一定要活出爱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是空的,不是虚的,它会使我们大量分泌
催产素
,产生一种温馨、温暖的感觉。
其中,爱情的需要是最大的需要,有一句话叫“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但这个爱不是单纯的男女之间的爱,
爱祖国、爱民族、爱文化、爱亲人,都是爱。

它让我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也有很多研究发现,男人结婚之后,寿命可以提高7.5年,因为已婚男人的服务感和成就感很高,
自我效能感
在发挥作用,最愁婚姻的也往往是男性。
快乐让我们产生大量的
多巴胺、催产素、血清素
,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灿烂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会产生愉悦的感觉。

以前我们一说意义,就喜欢把它放在哲学、神学、政治的高度,其实,很多时候它就是我们的
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
。一个人走到水边,能够想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就是意义感,我们把它叫做
禅意
。
那么,我们怎么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把积极的心态挖掘出来,呵护出来,再传递出去呢?其实有一些科学方法。

第一个,就是要学会控制杏仁核的活动,不让负面情绪产生过长、过度、过强烈的反应,产生积极的神经化学递质;
但光是抑制杏仁核还不够,还必须产生积极的体验,第二个,就是要有人性的觉醒,产生意义感;
第三个是意义感的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