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的心理问题不光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特别是疫情冲击之下,孩子、老师以及社会,都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焦虑、恐惧、愤怒……
我们曾经动用各种方法去改善、去治疗,效果甚微,逐渐出现“习得性无助感”,最后演变成“躺平”。但其实,我们一直忽视了人类天生的,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的、积极的天性。如何走出心理困境,特别是步入后疫情时代,我们该如何自我调节?彭凯平教授从三个方面答疑解惑。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彭凯平
我总结了
“五施法”。
这个概念来自佛学,它讲的就是
五件人类天生做得好、但我们平时舍不得做的事情。
而要让自己产生积极的体验,就一定要把这些天生就会的事情做到极致。

即使那些生下来就双目失明的孩子,根本没有看过别人的笑脸,但到了出生后的第四个星期,也会自发笑出来,这就是因为
笑是人的第一个天性。
不笑是后天的原因。
但不太会笑怎么办呢?有个特别简单的技巧:
迪香式微笑。

迪香是一个法国人,1862年他做了一个实验,依次电击刺激左邻右舍的面部肌肉,观察分别会产生什么样的表情。结果发现,三块肌肉的活动产生了最有魅力的表情,即
嘴角肌、颧骨肌和眼角肌
。
这个表情的特点是
笑容饱满,牙齿露出,嘴角肌上扬,颧骨肌上提使面颊提高,眼角肌收缩使眼周褶皱出现
,极具感染力,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笑,产生源源不断的积极心理力量。心理学家曾对大学毕业年鉴上的图片进行研究,发现那些以迪香式微笑上镜的学生,30年后结婚的比例高,离婚的比例低,自我评估的幸福感更高。
所以,每天早上起床时,可以给自己照张照片,看一看,此时此刻,嘴角肌上扬了没有?颧骨肌上提了没有?眼角肌收缩了没有?如果有,祝贺!你是带着快乐的心情苏醒过来。

人类第二个天性就是动
,我们的基因是行动,所以叫做动物。
运动、触摸、禅施、行善
,所有这些行为都会产生积极效果,因为它是人类天性的体现。
触摸本身就可以产生愉悦的感受,对人也是如此。因为人类生存的原始环境是黑暗的山洞,和自己信任的人待在一起,就会感到安全舒适,产生愉悦感。

我的学生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请两个人到实验室,双方没有视觉接触——用黑布隔开,看不见对方;没有听觉沟通——用两个棉球堵住耳朵;唯独在这个黑幕中间挖了两个洞,可以把手伸过去握住对方。结果他发现,
人类善良的美德,通过肢体接触可以传递过去,
我们的爱、我们的信任、我们的感恩、我们的安慰,其实都可以通过触觉沟通传递出去的。
老师和家长对待孩子,可以摸一摸,握握手,拍拍肩,增加信任,增加感情,增加善意的传递。
人类有很多善良的美意,信任、感恩、安慰等等,都可以通过肢体接触传递。朋友心情不好,与其花时间开导,不如握着他的手陪伴,效果更佳。

心理学家罗森伯格认为,沟通时有四个要素:
一定要观察事实,一定要表达感受,一定要说出想法,一定要提出要求。
而很多时候沟通不当,往往是因为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批判、苛责、埋怨、推卸责任。
孩子作业没完成,却打了两个多小时游戏,如果我们直接骂他无用、废物、浪费时间,不仅非常打击孩子,对亲子关系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首先,谈事实,不要谈观点。
打游戏两个小时,就是两个小时,可以直接说:你怎么打了两个小时的游戏?但很多人往往会加一句话:你怎么又打游戏?你怎么老打游戏?加了“又”和“老”,就变成了观点,我们要就事论事。
第二,把感受说出来:
你打了两个小时游戏,没有完成作业,我很难过,我很失望。人是人情的动物,讲感受孩子会触景生情,讲观点他不一定同意。
然后讲想法:
你这么做耽误了学业。最后提要求:以后完成作业再打游戏。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有效、有目的、有感受、有效果的积极沟通。

一位美国心理学教授曾追踪了一批成功人士,企业家、科学家、运动员,围棋象棋高手,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达600多号人,结果发现我们成功学教的那些东西其实都不能够普遍适用,比如他们的学历、经历都不一样。教授持续研究这些人15年,一直到了1975年,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他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
做事业的时候,往往能够沉浸其中,酣畅淋漓,如痴如醉。
这和我们庄子哲学提倡的
庖丁解牛
的境界是相通的,庖丁说,三十年前解牛,我眼中只见牛,三十年后解牛,眼中无牛,只有自己内心的澎湃。

以往我们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一种状态,以至于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称为
“心流”(Flow)
,我称为福流,也就是人类一种极致的幸福的体验。
做你爱做的事。
运动、看电影、社交活动、朋友聚会、学习、美容……只要你有兴趣,你能够专注且沉浸其中,以至于对周围的一切浑然不知,就会始终被一种愉悦力量推动。虽然这件事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但完成它之后,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这就是你澎湃的福流体验。

198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两位学者的研究就是:人类的视觉系统除了生理设备,眼睛、视网膜、眼珠子之外,还有什么?他们发现,
还有我们的大脑前额叶,光用肉眼没有用心,就会视而不见。
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心眼。
我们在生活中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美,感受不到新意,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用心去欣赏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很多时候,我们很忙、很着急,所以视而不见,并不是事情本身不存在。

不光要用肉眼看,也用心眼去看,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叫
“格物致知”,
用释迦摩尼话来说就是,修行至高终成佛,如果心不在焉的话就看不到世界。
看一枚树叶,可以观察叶脉的形状,它本身的形状,紧接着是树枝的形状,树干的形状乃至树的形状,这是一个形状的连续相似性,所以叫做一脉相承。任何事情,用心去看,绝对能够看出美好的感受。
建议大家一定要
从身边找那些我们熟悉的、不知道意义的事情
,比如自己的家里有哪些东西被你忽视了,有哪些美好的事情以前没看见,用心去看,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


也许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间有这种心情的变化,有这种世事的干扰,但是我们回首往事,可能发现,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要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风风雨雨对我们来讲就是过眼烟云。
愿大家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福流澎湃,心花怒放,人生无悔。
来源 |
本文整理自明德云学堂公益直播“给教师的积极心理学”,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