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知道
1、我们是孩子们的榜样和支柱。
我们面对疫情的态度、言行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示范。我们叫苦连天、焦虑诅咒孩子看到了,他学会了用这样的方式释放情绪和焦虑。作为小孩子的他们内心还很脆弱,看到他们的保护神都如此的不淡定,他们比成人更焦虑害怕。
作为成人,我们是担心害怕了,可我们在这个担心和害怕的背景下,仍能为家人营造相对温馨和舒适环境,相对舒缓的家庭氛围,积极响应国家抗疫的号召,积极应对,接纳所有的发生,这些孩子们也都看到了,他们知道了有种坚强叫直面,直面恐惧后我们还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来活在当下。
2、疫情下出现恐惧焦虑担心等情绪都是正常的
相信很多家长朋友从主流媒体、朋友圈、微博等获取了足够多的关于疫情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后的否认、担心、恐慌、愤怒等情绪都是正常的。
面对疫情,出现这些应激情绪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如果这个时候认为自己软弱、意志不坚强,对情绪进行克制和压抑,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我们越是否认和压抑,应激情绪就越容易支配我们,以至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
我们要做到的就是看见自己的情绪,并做到理解和接纳。
3、接受人的有限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又是很多人一再否认的事实。在我们的文化里,谈死亡是个忌讳的话题。当疫情发生,“日常”这个掩盖的面纱被掀开,死亡露出它恐怖的脸,原来死亡离我们这么近,或者它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从小就知道死亡,我们从小也学会了躲避和否认死亡。
死亡和死亡焦虑并不会因我们的躲避和否认而离开或消失。相反,它成为影响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看不见的东西。
我们频繁的刷新着疫情信息,恐慌着;我们咒骂着吃野物那些人,愤怒着;我们只能待在家里吃吃睡睡,不能为疫区做点什么,自责着……我们想回到那个早就过够了的日常。
我们人就是这样。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做的
1.接纳的态度营造家庭氛围
作为非疫区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不出门不聚会。家就成了我们和孩子的活动、学习、工作、休息的场所。
或许这个场所里,一边是新冠疫情给你带来了很多的应激情绪和经济损失,一边是越来越个性的孩子和你针锋相对的一地鸡毛。或许你有对孩子十分的爱,却没有长时间融洽的相处。止损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纳这些的发生。
我们可以深呼吸对自己说“是的。我现在很愤怒(恐慌、担心、自责……),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放下对它的需求。”
当你深呼吸并慢慢说几遍这句话,你就来到了相对平静的状态。也就是能与孩子们联结的状态。大疫当前,孩子们缺少的不是吃喝和口罩,最被忽视的往往是他们的情绪的疏导,家长能相对平静下来是全家舒适气氛的开始。
2.规律的作息调整应对的心态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期,能一家人长时间的待在一起更是孩子各项习惯养成的机会。
规律的作息,规律的居家生活,就是疫情下的“日常”,“日常”就是我们当下可控的部分,它会舒缓我们的焦躁,它是隔开死亡焦虑的屏障。规律的生活是孩子们疫情下的保护伞。
时间的规律:一日三餐,早睡早起。
做事的规律:洒扫门庭,整理房间、读书写字、音乐美食……或者做一做那件孩子一直想做还没做的事。
3.亲子的趣味激发生命的探索
新冠疫情暂时阻挡了我们向外探索的路,也给我们提供了向内探索修通亲子关系的好时机。外界的风雨我们左右不了,我们可以给予孩子内在的温暖来抵御外在的风寒。
深思
作为家长的我们,恰好有时间来陪陪孩子,一起下棋、打游戏、读书、听音乐、一起包饺子、一起做运动……或许这些你也没少做,做的时候是有不少乐趣,但也有矛盾冲突迭起,母子(父子)不欢而散。
如何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而不是控制呢?我们不妨自我对照一番。
(1)你在乎的是输赢对错还是孩子的体验探索?
(2)为了孩子的成长你使用的是指责还是看到对方的努力?
(3)你爱的是期待中的孩子还是眼前这个孩子?
(4)你允许孩子做他自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