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令
来源:微信公众号:自言稚语(ID:selfgrowing1118)
很多时候,我们依赖于外在的刺激来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所以我们需要别人来填充我们,需要外在环境来填充我们——如果没有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如果没有从外界获得自己期望的结果,那我们就会不开心不高兴,滋生出颠嗔痴的各种情绪,内耗严重。
可是,这个世界是反的,如果你想得到一样东西,往往需要你把自己训练成不再需要它的样子。是我最近的一个有趣的发现,就像你想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开心快乐,那往往你是很难持续保持那种快乐的。而当你活出不需要别人认可的样子,不依赖于外界反馈而内心能自洽于每一个当下,反而周围都是认可你的人。
如果你能够自洽于此时此地此事,那你就是一个自得其乐的人。这种自得其乐,来自于你对外界的人、事、物没有需求感,来自于内心柔韧稳定的自我感。这时候,你不会因为一个人而自伤自怜感到孤单寂寞,你不会需要不停地从外界抓取一些什么来寻找存在感,你不会沉迷于刷手机看剧来填充无聊的时光,你不会因为等公交等外卖而无处安放内心的焦躁。
相反,你的心会沉下来,将注意力放在内部向内看,你可以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你可以将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更关键的是,你不会胡思乱想,你对自己保持一种包容和接纳,你完全可以沉浸于自己的快乐里,和外在的他人环境无关。
自得其乐,其实是一种心力的体现。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积极心理学著作《心流》中有讲到一个有趣的例子——
一位名叫桃乐西的妇人,在丈夫去世、儿女都成年离家之后,搬到了一个孤寂的小岛独居。她会在居所周围种花,布置花园,还会自娱自乐地在很多树上贴标语牌,上面写着打油诗,老掉牙的笑话,还有指示她住处的漫画。而她一年到头的日程安排也很紧凑,5点起床,看母鸡有没有下蛋,挤羊奶,劈木材,做早餐,洗衣缝纫,钓鱼等等。而在漫漫长夜,桃乐西会专注于阅读和写作,她书架上的书包罗万象,偶尔她也会到都市里购物,夏季因为有渔夫到访,她又会与到访者有积极的交流。桃乐西似乎也很喜欢人群,但她更喜欢能够管理自己内心秩序,充分把握自己的世界。
桃乐西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人。能够自得其乐的人,不会把孤独或者困苦看做是天大的不幸,相反,他们会设法整顿自己的注意力,将其投注于自己设定的目标之上,这样他就能实现自己内心真正渴求的愿景,并能够从中获得技能,获得乐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活小确幸。
自得其乐的人往往对这个世界没有那样强烈的需求感,如此一来,就破除了我执,因为他们不再拘泥于一定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一定要这个世界给出符合期待的反馈。
而一旦破除了我执,我们就会松弛下来,从而进入一种“臣服于生活”的状态,回归到生活本身。周围还是那些人那些事,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是我们的心态不一样了,一旦心境变了,周围的人、事、物就会跟着发生改变。
所以,如果你能成为一个自得其乐的人,你就掌握了“境随心转”的魔法,成为自己人生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