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恒
责编:若风
排版:五月
来源: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
你最近焦虑吗?
考研复习进度如何?房贷还完了吗?儿女多久没回家了?
无论哪个年龄阶段,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高学历总比低学历更有发展前景,所以要考研;没有自己的房子是“无根之木”,所以要买房子背房贷;儿女在外面为生活奔波,但想念无法抑制,想让他们回来。
对现状不满,有自己的期望,要为达到期望而努力。
但你又开始怀疑自己多么努力也是在做“无用功”?因为你见过太多人,努力了也没有结果。
行动尚未开始,已经被“杞人忧天”的思维毙掉,焦虑它就来了。
但无论环境怎样恶劣,毛泽东总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样子,去谈恋爱,追大V,听演讲,组织社团,大冬天的跑去天津看海。
哪怕冻得哆哆嗦嗦了,他还有闲情逸致去逛公园,然后在文章里写道:
在公园里,在故宫的庭院里,我却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还结着坚冰的时候,我看到洁白的梅花盛开。我看到杨柳倒垂在北海上,枝头悬挂着晶莹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诗人岑参咏北海冬树挂珠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京数不尽的树木激起了我的惊叹和赞美。
说句实在话,今天的我们,哪怕用羽绒服把自己裹成了球,大冬天去故宫或者北海逛一圈回来,能发出的感慨大概也就是:今天冻成狗了。
和毛泽东相比,现在的我们,无论春夏秋冬都已经很少逛公园了。
1、内卷
<span class="wx_text_underline" style="background: none; margin: 0px; padding: 0px 0px 2px; outline: 0px; cursor: pointer; -ms-zoom: 1;" xmlns="'http://www.w3.org/2000/'%3E%3Cpath" 1.5px;"="" break-word="" !important;="" border-box="" 100%;="" transparent;="" repeat-x="" 2px="" auto="" 100%="" 0px="" fill-opacity="'0.5'/%3E%3C/%3E%0A")" 1.5z'="" 3.25="" 3.66421="" 0.75c4="" 4="" 0h3.25c3.66421="" 0.75="" 0.335786="" 0.75c0="" 1.16421="" 1.5="" 1.5h0.75c0.335786="" d="'M3.25" fill="'none'" 2'="" 8="" 0="" viewbox="'0" height="'2'" width="'8'" +xml,%3c="" data:image="">有一则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5月,16-24岁青年失业率上升至20.8%。
这意味着新毕业的大学生中,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找不到工作。
在这种形势之下,相当多大学生害怕自己“毕业即失业”。
算了还是去考研吧。又走上另一条“独木桥”。
而打工人们,害怕被毕业生挤掉工作岗位。
"小李下班别走,咱开个会”,“你出去帮我买杯咖啡”。
小李想了想房贷还没还完,敢怒不敢言,就怕隔日饭碗没。
只能卷起来了。
2、躺平
好不容易下班了,有点闲暇时间的你。
打开了抖音。
不看还好,这一看又焦虑了。
自己辛辛苦苦、战战兢兢的为了那点可怜的月薪。
别人呢?全世界旅游,晒入住的五星级酒店,晒窗外的蓝天大海。
你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
这份工作自己多加班,再努力也达不到别人的生活水平。
累死累活没有意义,就开始躺平了。
所以很多人开始不去公园,选择去公司加班,只求不被淘汰。
去寺庙烧香拜佛,乞求撞大运,让上天满足你的欲望。
这其中,焦虑如影随形。
02
焦虑是因为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被焦虑打垮的人选择躺平,内卷的人被焦虑裹挟挣扎着往前走。
所谓焦虑其实就是和个人预期不一致,对未来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没有把握而产生的。
这其中,包含了焦虑产生的三大环节。
即,焦虑=目标—行动—破灭。
往更深层次看。
就是想多了,做少了。
1、想多了:丧失目标感
目标很好理解,就是对暂未拥有的东西,有想要得到欲望。
而目标感,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月薪一万的小杨,想要在一年之内挣200万。
毫无疑问,小杨是有目标的。
那他有目标感吗?没有。
因为目标定得太大,时间跨度太短。
他自己都很难相信自己,不坚定。
所以,目标感首先是对目标的坚定。
但要对目标坚定是有前提条件的。
我们把例子改一下,方便你理解。
月薪一万的小杨,想要在六年之内挣200万。
这个可能吗?可能。
小杨把短期目标变为长期目标。
六年的时间里,一个人可以发生很大变化。
小杨自己相信了,对目标坚定了,就有目标感。
所以,是长期目标才有目标感。
小杨今天说六年挣200万,明天说挣300万,后天又说挣100万。
目标不清晰,方向变来变去。步伐也就乱了。
目标的必然是清晰的。
哈佛大学曾经开展了一项关于“目标感”的研究,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
27%的人在生活中没有任何目标;60%的人目标相对模糊;目标比较清晰的仅占样本的10%,而且也只是有短期目标;只有3%的人,他们的目标是清晰且长远的。
大多数人只有目标,没有目标感。
2、做得太少:陷入思维定式
如果目标定好了,有了目标感,就不会焦虑吗?
其实,还有坑。
就是行动陷入自身的思维定势。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第二,不要想着一开始就做好。
万事开头难,即使我们学习了很多道理和方法,但一旦做起来,往往就会各种出错。
很多人在这个阶段,害怕被嘲笑、害怕自己的形象被破坏、害怕方法错了,可能就放弃了。
其实,我们应该学会用成熟的心态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通过持续练习,消除“知”和“行”之间的鸿沟,体验到“做到”的快感。
第三、不断获取新知识
在获取新知时,建议大家多看书、学习,汲取信息。即使只是上网浏览微博、微信或抖音,也比闲着好,让自己的大脑里有新信息飘进来。
① 底层学习观:有用的无用,刻意的无意
第一,有用的无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必过于纠结于事物的实用性。许多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严格要求自己,对任何无用的东西一概不看,只关注那些看似有用的信息。
然而,我们都知道有用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对你来说有用的东西,对别人可能是宝贵的财富。今天看似无用的东西,未来也许会变得极具价值。
近年来,有一句话特别火爆:“人既挣不了他们认知之外的钱,也无法完成他们认知以外的事情”。
如果想在认知上有所突破和作为,就要走出舒适区。你的认知范围有多大,可能性就有多大。这些差异并不是坏事,而是一种礼物。
因此,在反思联结的过程中,无论你经历了什么,遇到了多少令人惊叹的理论,都要好好思考这些差异背后可能存在的可能性。
04
总结
苏轼有一首词中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意思是哪里能让心安定下来,哪里就是家。
大多数人的焦虑在于,想得太多行动太少。
成为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但能成事的人往往都是“读完万卷书行万里路”。
所以说在目标上少想一些,行动上多做一步,才是摆脱焦虑的秘诀。
作者简介: 子恒,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笔记侠(ID:Notesman),点我关注,与240万读者一起看透新商业本质。笔记侠,中国新商业知识干货共享社区,7000多篇干货笔记,宏观趋势、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等28个主题可精准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