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青春期,最大的特征就是:
“反叛、和“攻击性”!
没有“反叛“和”攻击性“的孩子,无法完成独立和成长!
但是,面对浑身是刺、倔强的青春期,父母
如同与野兽共舞。
既要保护自己,也要保全孩子,因为我们看过太多的新闻,太多的悲剧直指青春期孩子。
12岁之前,
弱小的孩子无法独立面对有风险的环境、陌生人。
这个时期的孩子,生活上依赖养育者,心理上依恋养育者。
随着青春期到来,孩子性功能开始发育,随之而来的是心理变化,他从依赖走向独立。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形象地比喻:孩子的成年之路,是踩着父母的尸体长大的。
其中17岁男孩张钊,即将高考,但却因早恋,辍学在家4个月。
这些激烈的对抗,都在传递一个信号:我要造反,我要自己说了算。
虽然是争夺的姿态,但这些愤怒和对峙,并非全是消极意义。
因为,
一个人充分的社会化,就是从否定家庭情感开始。
这种漫长与痛苦的争夺过程,能不能顺利度过,需要父母理性对待。
《青春期的挑战》书中指出:青少年情绪体验种类,是儿童情绪体验无数倍。
挫折、忧郁、沮丧、嫉妒、自卑、掩饰,还有很多情绪,孩子自己都不理解。
就是这么一件事,她感受到生命无光,忍不住想哭,自怜自爱,甚至自残。
若不是她手臂伤疤暴露一切,父母还未意识到孩子病了。
网友并不见得多喜欢那个男生,她只是在体验爱情的懵懂。
父母能告诉孩子,好感是青春期正常现象,孩子就不会有羞耻心。
父母扔掉她的日记,践踏了她的自尊,这又是一种情感的忽视。
从心理学上说,情绪本身并没好坏之分,但处理情绪的方式,却能让孩子变好或变坏。
因此,父母要做的不是打压青春期孩子爆裂的情绪,而是教会孩子去体验、识别、释放、管理情绪。
只有抱持这个信念,我们才能平稳接住孩子的情绪,也教会孩子正确应对情绪。
孩子最终会走向独立,但
在他们需要帮助时时,请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
唯有这样,孩子才能有力量支撑自己,顺利走过青春期,迎接成年。
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
如:你的想法很不错,你是怎么想到的?有没有具体计划,我们能为你做些什么。
当孩子看见自己被肯定、尊重、关心时,他更愿意畅所欲言,我们也能知晓他的经历。
父母没给孩子说不的机会,孩子的逆反心自然偃旗息鼓。
母亲吐槽16岁的女儿,天天照镜子,穿衣服挑三拣四。
比如,当孩子开始要打扮,我们不能直接定论:小小年纪就变坏。
或许,爱打扮的背后是孩子不满意外表,又或者是渴望融入群体。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轰轰烈烈的抗争,更多时候,他们会把自己的困惑精心包装,试探着通过一句话,一件小事,向父母求助。
想要帮助孩子,就要学会看见,我们的态度是打开孩子心扉的钥匙。
父母可以用“三明治”沟通法,即:表扬+批评+表扬。
妈妈相信你一直都不是冲动、好斗的人,你对同学一直都很友善。
(肯定)
但是今天的事情,你的处理方式不太对,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指出不足)
如果下次和同学有冲突,我相信你一定会搞清楚,再和同学淡定沟通,处理好。
(给予期待)
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父母对他的理解,会更容易接受批评。
04
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说:青春期时,孩子的真实和成年人的真实不一样。
但孩子感觉到的,不是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是父母打骂他情绪的决绝。
我们只有理解青春期不是洪水猛兽,才不会用威武的方式对待孩子。
我们只有理解青春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才能安心接纳孩子暂时的困顿。
洞见父母(ID:fmczs100),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议。我们一起,做智慧父母。